欢迎进入西安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官网!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新闻详情
中国制造业“上云”难:数据安全困局待破
来源: | 作者:gongchengzhuangbei | 发布时间: 2017-09-08 | 9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接入平台的设备将会享受到根云的全方位服务,首先是基于海量设备数据进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运行监测、能耗管理、故        障维护等多种服务,全国工业装备故障率哪怕只降低1%,也能带来千亿级别收益。

  其次,通过设备使用效率监测,提供设备共享平台。黄路川介绍,目前全国工业装备的开工率一般低于 40%,树根互联可以提供类似 “ 滴滴找设备”的设备共享服务,对接设备需求方与提供方,提高客户资产利用率。

  而从全社会维度来看,相比私有云,公有云才是最佳的客户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会跟许多公司进行跨行业的合作。未来也将会投入数十亿元,用于技术实力的提升。”黄路川表示。

  工业上云之难

  在走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从事工业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公司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工业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存在难度。 

  "目前我们在推广中遇到的客户,没有一家是全部上云的,大多数客户上云集中在供应链一端。”太极计算机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赵金元告诉记者。

  作为国内老牌的国资软件技术企业,太极计算机服务了大量的国有工业企业和政府客户,而在他看来,目前这些工业企业最大的担心就在于如何保证技术数据的安全。

  以化工为例,这类流程型工业的生产波动较小,其核心就是产品的配方数据,这样的数据一旦泄露,任何人拿去都可以进行复制,购买合适的原材料和生产线之后就可以投产。

  技术和配方的研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一旦泄露会对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绝大多数公司对此非常谨慎。据记者了解,某大型集团即便是内部云,也不会将数据完全上传。

  “鼓励工业企业上云,同样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业云数据盗窃、丢失需要一个详尽的追溯制度,并且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提升这些针对数据的违法行为的成本,为企业提供保证。”赵金元说。

  同时,在工业软件创业如火如荼的当下,有大量企业打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旗号进入市场,诸多所谓的“工业上云”开始出现,市场充斥着大量工业软件企业,还未到大浪淘沙的阶段。

  “单纯利用公有云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这样还好,还有企业在某些网站注册一个账号就叫上云了,这些所谓‘上云’无法实现机器互联,距离智能制造更是十万八千里。”树根互联总经理贺东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