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纲要实施,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模式、流程、手段及整个生态系统等发生重大变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优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显得更为迫切。这是日前在江苏太仓召开的“2018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上,各位专家和企业家的普遍共识。
《中国制造2025》纲要实施,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模式、流程、手段及整个生态系统等发生重大变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优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显得更为迫切。这是日前在江苏太仓召开的“2018中德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大会”上,各位专家和企业家的普遍共识。
关键是从数据链到智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强调,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行各业需要更多自主的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执行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目前,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强化信息技术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协同合作,跨界创新,才能有效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自主提供能力。
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新的探索、新的设想、新的概念很多,有些眼花缭乱,有必要冷静地看清趋势,看清事物本质,看清发展特征,更需要看到问题关键,采取具体行动。他强调,发展智能制造的本质,是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创建新的服务和模式,赢得更好的价值与竞争力。只有不断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强化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有可能在这次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是从数据链到智能,现有的数据基础必须全方位精准优化。最近几年,以高档数控机床为基础的复杂制造车间,正在走向数字车间、智能车间、无人车间,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说明,拥有高质量数据链极其重要。当然,推动智能制造转型,一切都取决于行动,带领企业主动迎接转型并成为领先者,跳出技术和概念看本质,积极推动互联网+,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创新,这是业界对各位企业家的期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据链,数据的获得依靠物联网,物联网的关键是传感器。各类物体的信息需要通过传感器传出来,然后再进行智能化的设备管理,因此,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皮肤,是智能制造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和感觉系统。